NO.1
在人类演进的过程里,大抵上,是以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,其中,很多事情都是师法大自然,在钓竿进化的过程中,也不例外。
早期不论是欧美的飞钓竿,或是日式手竿(鲫鱼竿),都缺乏合理的适当数据,可以用为制作钓竿的规格,结果,还是不约而同的在竹材上动起心思,出自于对天然竹子比重、弹性和手感的考量,在顾及強度與重量的平衡下,寻找到一种手臂延伸的物体,竹制钓竿的手持指数(moment),很受行家的重视,并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NO.2
由于竹制竿取材和繁复的加工过程,不仅是取材不易,而且价格不菲,上世纪末叶,钓竿素材不断推陈出新,使得很多人对自制钓竿感到兴趣,所追求的不光是手持指数,或是调性的细致演绎而已,其中还蕴含许多钓鱼人宝贵经验,和不同地区的浓郁人文色彩,而让人感到好奇的,许多堪称经典的钓竿,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轻。
NO.3
事实上,设计者是将制作钓竿的愿想,放在一个最有价值的平衡点上,不同于一般的轻量竿设计,不愿以强度让步来换取轻量,避开竿壁薄弱埋下的后遗症,一把称手的好钓竿,即便没用上一辈子,至少在实际钓场上,要能禁得起种种折腾,应付那些随时可能遇上的情况。
NO.4
实际上,钓竿并不一定是轻就好,而是在于钓组整体互动关系,比如慢调性的竿子,由于竿身弹性明显较软,若与同重量的快调性钓竿相较,竿身重心出于物理原理向前倾,所以在重心配置方面,通常会选择较重的渔轮,巧妙地处理平衡上的难题,溪流钓花式抛投的配置方式,不就是个很明确的说明。
况且,竿身长度七尺、八尺的钓竿,不论施行怎么样的挥动方式,所形成的力矩都很有限(很短),即便是多出二三十克的重量,不至于刻意使劲或有疲劳感;更不会像是溪钓香鱼竿,竿身长度动辄三十尺以上,难免造成对重量的计较,甚至达到苛求的程度,虽然仅是差个十克左右,操作上就会明显感觉得到。对需要配置渔轮的路亚钓组而言,反倒是如何做好整体平衡,比在意竿身的些微重量,还重要的多!